杨旭升,2008年进入我校学习并就读于通信工程专业,2012年本科毕业后,他考入浙江工业大学读研深造。在浙江工业大学学习的七年间,他用五年完成了硕、博学习,此后又经历了两年的博士后生涯,期间曾作为联培博士生进入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深造,现供职于浙江工业大学,担任硕士生导师、朝晖特聘副研究员等职,主要研究方向为:人体姿态估计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。
优秀博士论文颁奖仪式
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
2008年,杨旭升高考失利,他的分数并不理想,仅够填报当时的“本三批”,可翻开志愿书后满目的高额学费却让他打起了退堂鼓——“学费太高了”。迟疑不决的他无法下定决心填报,最终在小姨的帮助及劝说下,他了解到宁理的奖学金丰厚、师资优秀,于是抱着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和考研深造的目标,他来到了新浦金350vip官方登录。至于为什么会选择“通信工程”专业,他表示,当时的自己对专业的选择并未有深入的了解,最终也是咨询了亲戚朋友后,在别人的推荐下所决定的。
虽然杨旭升“懵懵懂懂”地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旅,可他并未像许多人一样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后便一蹶不振、自暴自弃,他始终铭记自己的目标,锲而不舍。电子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类似,大一时更多地在打基础,这也使许多人对专业的认识不够、不全,在面对接下来基础厚、涉及广、前沿重的专业学习时难免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,以至于消极学习、得过且过,但杨旭升却并未如此——他始终乐在其中。在大二刚接触专业课的时候,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所学的知识吸引、爱上这个专业了,在他的眼里,那是一种拨开迷津的豁然开朗,也是一把点燃满腔热忱的炬火。“专业课解答了很多我以前困惑的问题,比如,为什么电话可以把声音传得这么远,为什么电视机可以这么放映等等,从此我发现原来‘通信’是这么的奇妙,自己已经喜欢上这个专业了”,杨旭升怀念地说道。
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校标前留念
正所谓:“惟恐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,志骄于业泰,体逸于时安”,大学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,多了自由,少了束缚,在大学里如何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?杨旭升的答案是自觉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在宁理,他埋下了一颗种子,不断浇灌、耕耘;保持初心,一路向前,绝非易事,但他坚信十年之功成于不舍,并始终以此鞭策自己。
求索问道,成于不舍
杨旭升从未设想过自己会在学术科研的路上“一条道走到底”,对于他而言,考研是初衷,也是在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后仍沸腾的热血,更是一次对学术深入的邂逅。
回望过去几年所走过的学术之路,杨旭升的回答有些让人出乎意料:“我的科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,考研究生时,因为早有了心仪的导师,并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了自动化作为我的深造方向。我花了5年完成硕博学习,之后还有2年博士后的科研经历,然后留校任教,评上了朝晖特聘副研究员、浙工大的硕士生导师。如果硬要说困难,就是从大学到现在,我牺牲了休息的时间和节假日,时刻保持着工作状态吧。”从大学开始就时刻保持着学习、工作的状态,并持续到现在,其中艰辛非常人所能忍受,可在杨旭升的眼里却并不是什么值得提的困难,他的毅力令人肃然起敬,也贯彻了一个真理:“越是努力的人越是幸运”,那些所谓的“顺利”与“轻松”背后都是旁人未曾见过的付出。杨旭升始终相信,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只有不断努力,前进才不费劲。
浙江工业大学风光
四年的大学时光是构建杨旭升学术生涯的基础。就读于宁理期间,他不忘目标,始终发奋学习,因为常拿奖学金,所以他曾经担心的经济压力其实并不大。在杨旭升的回忆里,母校为自己建立了一座完美的象牙塔:学风好、老师严格、同学们都很自觉,在如此氛围之下,考研也很顺利。新浦金350vip向来注重对学生的竞赛培养,在本科期间他也积极地参加了许多学科竞赛,“其实当时带队老师并不鼓励考研的学生加入,怕耽误我们复习,但我后来还是作为组长参加过挑战杯之类的竞赛。这些偏学术类的竞赛,对我后来的研究生复试以及联系导师帮助很大”,他表示,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他而言受益匪浅也弥足珍贵。考研本身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,除此之外杨旭升还得兼顾竞赛,可谓是忙上加忙。累吗?累;时间够吗?不够。所以他只得绞尽脑汁,从时间里挤时间,虽说有苦有泪,但也收获颇丰。
如今,杨旭升致力于研究信息融合估计,这是一类多用于目标跟踪的应用——利用一定的准则把不同来源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信息融合在一起,形成满意的认知。于他而言,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“通俗地讲,就是在做一件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’的事。”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科研是一件严肃并且无趣的事,但在杨旭升的眼里,科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对于科研的认知和喜爱,加上自身的锲而不舍,他的科研之路才得以一帆风顺。
积土聚水,以为山海
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活不仅在学术上对杨旭升裨益无穷,在生活及习惯的养成上也帮了他不少忙。当时,为了缓解经济压力,杨旭升报了学校的勤工助学,当谈起这段经历时,他丝毫没有抱怨,反而透露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一种热情及怀念,他打趣道:“赚钱很开心”。杨旭升在总结自己的优势时,提到了他当时所承担的勤工俭学岗位——教学区的多媒体协管员,因为劳有所得,所以他的工作热情高涨,并因此把很多时间花在了“泡教室”上,也因此,他得以频繁地接触到科任老师,加上自己性格开朗阳光,于是几乎跟所有的任课老师都结下了很深的感情。杨旭升认为,正是这份对教室、对老师的深厚感情,让自己更加热爱学习。也或许正是这份感情,促使他最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,也走上了三尺讲台,立德树人。
“大学养成的习惯,一直延续到现在,那是我最美好的四年。”在杨旭升的记忆里,那时的天很蓝、风很大、心情也很好;上课是幸福的、做实验是幸福的、师生聊天是幸福的,聚餐短租是幸福的,同学之间的调侃也是幸福的……对于杨旭升而言,大学四年就是在美好的年龄遇见了对的地方。
新浦金350vip官方登录图书馆
对于母校成功转设,杨旭升表示:“大家的机会很好,学校现在没有高昂的学费,又有很好的平台。在我们读书那会儿,学风很好,师资雄厚,老师们严格负责,同学们都很自觉,希望理工的老师同学们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。”固进取之心,破求索之迷津。如果把学术比作巴别塔,那么杨旭升便是攀登者,他始终明白自己的渺小,但也从未气馁。他把奋斗当常态、努力作动力,从象牙塔下的“年轻人”到别人口中的“幸运儿”,他一直清楚,幸运与机遇的幕布下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,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。